WeChat

百擎大数据

舆情应对中的十种错误思维

2020-11-05 09:33:25

 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,传统媒体在逐渐弱化,舆情的产生与扩散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在舆情应对中如果按照传统思维,越处置反而舆情越多,从而深陷舆论当中。本文就盘点一下网络舆情应对中,常见的十种错误思维。

  一、真相思维

  舆论事件发生后,真相往往需要两至三天出来。而处置舆情的黄金时间是24小时,24小时一过,舆论就会达到高潮。官方需要在舆情应对中,发布事件的简要情况(时间、地点、事件、现状、措施等),并表明态度。在真相不明情况下,官方不能随意编造和臆测,此时唯有用明确、诚恳的态度,才能防止官方与网民的对立,为下步处置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,并最后达成互信与谅解。

网络舆情应对

  二、单向思维

  网络不是报纸,它是一种“双向”的互动性媒体。在第一个通报发出后,要注意收集民意,看看网民的关注的热点、疑点、难点在哪里,然后第二个通报才能根据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热点“对症下药”式地回答。官方发布不只是一个话筒,它更重要的是一个与民众进行互动和沟通的平台。

  三、速决思维

  在舆情应对中,一些官方想通过一个帖子解决舆情,反而易产生次生舆情。官方在没有确切的“原因”和“结果”的情况下,不能凭主观想象就发布文件。如果草率报出,就会发生次生舆情。次生舆情的影响力是原生舆情的几十倍或上百倍,来势也更快、更猛。这也就是不少官方通报都以“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”作为结尾的原因。

  在舆情应对中,官方需要让民众看到官方的态度很积极,从而进一步达成民众对官方的谅解、逐步消除对立。

  四、篇章思维

  在舆情爆发的过程中,官方要提高发布的频率。如果一旦形成权威信息真空,各种猜测和不实信息就会过来填补。官方可通过高频率的发布,抢夺网络话语权、舆论主导权和事件定性权。

  五、对冲思维

  产生了负面舆论后,有些官方寄希望于用正面信息去对冲。传统媒体时代,以这种方式设置议题去引导可能还有一定作用,但在自媒体时代,反而会激发网民的反感。在自媒体的全景直播下,根本无法回避和掩盖,众目睽睽下模糊关键事实、试图颠倒是非的“洗地”,只会滋生新的发酵点。

  六、站队思维

  网络上一旦发生负面舆论,某些群体就会迅速站队,寄希望于战败对方。要知道,网络是95%的人在看、不到5%的人在发表意见。战败对方是没有意义的,这时候要争取的是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无视那些无理取闹和谩骂攻击,用基于事实和法理的讨论去争取群体外的理解和支持,这样才有引导的意义。

  七、讨好思维

  有些官方一看到网络舆论就紧张的不得了,马上对自己的相关当事人过重处理,想以此讨好网民、平息舆论。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,引发新的次生舆情,类似事在警察、城管等部门中多次发生过。处理任何事件都要恰如其份,不可过重、也不可过轻,更不可以“苦肉计”来讨好网民。

  八、删帖思维

  在论坛时代,许多官方一看到有不利于自己的言论,就急着找人删帖。在自媒体时代,人人都有麦克风,删帖会让网民浮想联翩,构建起了“坏事”逻辑——正因为官方有着重大的过错,才会采用删帖来进行应对,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网民们强烈的好奇心,本不想围观的都会跑来围观。唯有在第一时间积极正面回应和发布,才有效减少小道消息的传播,从而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。

  九、蒙混思维

  真实性是官方公信力的核心,有些官方因为担心公众的承受心理、担心网民添乱,不敢说真话、不敢公布事件真相,想随便找个理由蒙混过关,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。

  中国网民基数巨大,其中不乏行业专家、知情人士。弄虚作假不但欺骗不了网民,还会重损官方的公信力,使官方掉进“塔西佗陷阱”,接下来官方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,做好事还是坏事,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、做坏事。

  十、驼鸟思维

  在网络舆论中,谁第一时间发布,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导权。在处置过程中,官方应主动发布引导媒体,抢占舆论主导权。其实在很多事件中,官方都不是主要责任者,但若故意隐瞒造成的后果,则完全是官方的责任。

  总之,在网络舆论发生之初,如果官方能依法处置并及时发声,做到实事求是发布信息、客观公正定性事件、主动承担相关过失、积极宣布有效措施,并尽可能地提供事件相关信息和关键性细节,以有效防止道听途说、断章取义、过分解读、情绪化渲染,很多网络舆论都成不了网络舆情事件的。

友情链接

公司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芙蓉路 268号创新创业园2幢3#C二层南

联系电话 0551-63539881;18956065233

备案号:皖ICP备17002142号 Copyright © 2020 CENTU PLEENGINE, All Rights Reserved